金针菇又名冬菇,朴菇,构菇,毛柄金钱菌。在《中国植物图鉴》上称作朴蕈,因菌柄的形状和色泽极似金针菜,故称之为金针菇,成熟的金针菇一簇簇玉立挺拔,形态婀娜多姿,色泽*白相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即可烧炒,又可凉拌。烹调后黏滑脆嫩,是筵席上不可多得的佳肴。
金针菇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名贵食用菌,是一种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多糖类食品,每克鲜菇中含蛋白质2.72克脂肪0.13克,灰分0.83克碳水化合物,5.45克。粗纤维1.77克,铁,钙,镁,钾,维生素等8.8毫克。水89.1克,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含量为氨基酸总量的44.5%,高于一般菇类,其中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特别高。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和智力发育,所以又称增智菇。
金针菇有多种药用价值,能调节胆固醇代谢,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还可以治疗肝炎及促进肠胃肠蠕动,防止消化系统疾病。经常食用金针菇可预防高血压和治疗肠胃溃疡等疾病,同时金针菇所含的朴菇素具有抗癌。延衰的作用是一种其好的超级保健食品。
金针菇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早在公元六世纪到年。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金针菇的接种和培养方法,唐代韩鄂撰写的《四时纂要》一书,也有烂木埋于地下栽培金针菇的详细描述。
年日本森木彦三狼发明用木屑代料栽培金针菇成功后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年世界总产量达到6万多吨。年上升到10万吨,年达15万吨。及产量在世界上仅次于蘑菇,平菇居第三位。产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我国浙江,福建两省,福建泉州的金针菇罐头畅销全国。
金针菇是一种低温型菇类,非常适合于秋末冬初和初春寒冷季节栽培。此时正值农闲季节可以充分利用冬闲时的劳力栽培金针菇的原料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米糠等资源非常丰富,成本低廉,栽培技术比较容易掌握,熟料栽培很少发生严重的杂菌污染,风险小,成功率高。栽培金针菇投资小效益高,见效快,发展前景广阔。
金针菇由子实体和菌丝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体,子实体是繁殖器官,是人们食用的部分,丛生或群生,基部相连,由细长的菌柄和铜钱大小的菌盖以及菌褶组成。菌柄是金针菇主要食用部分长3到20cm,粗0.2到1cm。是支撑菌盖和运输养料水分的器官。菌褶位于菌盖下面呈辐射状排列。菌褶表面子实层上孕育着许多担子和担狍子,狍子无色或淡*色光滑,长椭圆形,直径三到五微米,是金针菇有性繁殖的种子,新鲜袍子萌发率高。
金针菇是一种异综结合的食用菌,担袍子成熟后从菌褶中弹射出来,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不能结菇的单核菌丝也叫一次菌丝或初生菌丝。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互相结合,经原生质融合,质配,产生双核菌丝。双核菌丝比较粗壮生活力强,在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扭结分化形成子实体原基,原基不断增大为菇蕾,继而长大为子实体。成熟的子实体又产生新的担袍子,这就是金针菇的世代生活,是原基形成前的阶段为营养生长阶段,原基形成后的阶段为生殖生长阶段。
金针菇还能进行无性繁殖即双核菌丝或单核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其顶端产生大量的双核或单核粉袍子,粉袍子萌发形成单核或双核菌丝,单核菌丝经质配后可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发育形成子实体,完成了无性繁殖循环周期,此外金针菇的菌丝还可能断裂成节狍子,节刨子也可以重新长成菌丝完成其生活史,生产中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单核菌丝发育成双核菌丝,避免双核菌丝退化成单核菌丝而出现无限小循环现象。
金针菇生长发育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双重控制。内部因素由自身遗传性决定,外部因素是能作用于其生理活动的外部条件。影响金针菇生长发育的主要外部因素是:营养、温度、湿度(培养料含水量和空气中相对湿度)、光照、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及酸碱度等6个方面。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要想使金针菇高产、稳产、优质,就要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
金针菇是一种腐生菌,体内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分解和吸收基质中的营养为生。金针菇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4类。碳源由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提供;氮源从米糠、麦麸、玉米粉、豆饼粉、尿素等中吸收;无机盐中大量元素硫、钙、磷等由石膏、过磷酸钙、尿素等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无须另外添加。
金针越菌丝分解纤维素、木质亲能力相对比其他菌类弱,在栽培中所用主料须经自然发酵、先进行部分降解,使其质地变得柔软。同时、为加速对高分于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利用,在配制培养基时,须添加葡萄糖诱促胞外酶的产生,以提高碳源的利用率。
金针菇培养基的碳氨比(C/N是衡量基质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金针菇的发生时间和产量。金针菇虽然喜欢较高氨源,但含氨量过高也同样会抑制子实体的发生和生长,其最适含氨量在0.%Q%,碳氮比为(30~60):1。
金针菇是一种低温型菌类,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5~30℃,以23~25℃最为适宜,超过30℃不能萌发;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3℃,以22~24℃最适宜。金针菇菌丝耐寒力强,但不耐高温,在30℃时,菌丝虽可萌动但不能吃料,35℃时菌丝不萌动但短期内不会死亡,超过35℃菌丝便很快死亡。
子实体分化适温范围为5~20℃,以8~14℃为最适,超过20℃原基停止分化,5℃以下生长缓慢,3℃以下易产生畸形菇并致使菇盖再生,8~12℃的温度条件下产生优质金针菇。白色品系子实体形成温度比*色品系低,为6~16℃,最适6~10℃。
金针菇是喜湿性菌类,水分是金针菇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分为培养料中水分及空气相对湿度2个方面。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阶段培养料含水量应达到70%,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85%~95%。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水分含量过高时,金针菇菌丝会因缺少氧气而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含水量过低时,.菌丝难以吃料;空气湿度过大时,有碍通风换气,导致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积累,不利于菌丝生长,易造成杂菌污染。出菇期间湿度过高时,会引起细菌性病害;湿度过低时不易形成子实体,形成的子实体长势也较差。
金针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阶段缺氧时,菌丝虽可借助酵解作用维持生命,但消耗大量营养,容易衰老。子实体原基形成阶段,对氧气的需要量略低,且微量的二氧化碳对子实体分化有利。子实体形成后,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在菌丝及子实体生长阶段要保持良好通风,原基形成期间应适当提高菇房二氧化碳含量。
金针菇是厌光性菌类。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较快,随着光照的增强,菌丝生长速度下降,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时需要适量的散射光照,但过强的直射光对金针菇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有害,在无光条件下形成的子实体无盖、色淡、肉薄、柄长、品质差。因此在生产中,在菌丝生长阶段需进行暗光培养,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常在勒克斯以下的弱光下培养,以便得到较理想的商品菇。
金针菇菌丝适宜在微酸性环境中生长,pH值在3~8.4均能生长,以4~7最为适宜,金针菇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少量酸性物质,因此,在配制培养料时通常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把PH值调至稍碱范围内,若后期pH值偏高不易出菇,可采用柠檬酸水浸袋,促其子实体大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