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作为营养素的糖,也叫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糖类家族。
首先是葡萄糖。我们吃的各种食物都遵循一个规律,它们分解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如日常食用的面包、蔬菜和谷物,都将转化成大脑所需的葡萄糖。当然,细胞和器官也是需要葡萄糖的。所以,葡萄糖至关重要,没有它,人类就不存在了哦!
其次是乳糖。乳糖如丝绸般顺滑,是哺乳动物最先摄入的糖类......它存在于奶酪、牛奶和酸奶中。然后是蔗糖,如今最具争议的糖类,有人说蔗糖很危险,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蔗糖也被称作食糖,平时喝咖啡或茶添加的就是蔗糖。蔗糖由两种成分成组成,50%葡萄糖,以及50%果糖。
最后来说果糖。在过去,果糖是极其稀少的,不过可以在水果和蔬菜中找到。如今,果糖可以说无处不在,它隐藏在我们吃的许多食物中。现代社会,人们身体素质偏差,有科学家称与果糖有直接关系。
适当吃糖是必须的,而且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比如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节约蛋白质,供给能量,保肝解*等。但若摄入过量的糖,则会给身体带来危害,诸如肥胖,血糖波动,导致龋齿、骨折,形成慢性低度炎症等,可谓得不偿失。
前几天小布看了一部关于糖的纪录片电影,主人公决定做一个实验: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摄入40茶匙糖,然后再去看身体发生的变化。实验前,男主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平时戒精制糖,饮食健康规律。
一个关于糖的实验.
到实验结束时,他的健康状况发生了如下变化:首先是肝脏受到明显影响,一种叫做丙谷转氨酶的激素,从低于安全标准20单位变成高于安全标准20单位,这一项就将男主从健康人群拖到非健康人群中;甘油三酸酯含量(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从原来健康的0.88激增到1.5,甘油三酸酯过高意味着原本健康的胆固醇,变成了有害的小而稠密的LDL胆固醇,增加了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体重总共增加8.5公斤,腰围增加了10厘米......他的食量变大,时常感觉疲惫,情绪不平稳,注意力很难集中,人也变得无精打采。
这个实验特别值得让人警惕的一点是,抛开糖果、蛋糕、巧克力等显而易见的高糖食物,平时在超市购买到的一些看似健康的食物中含糖量也是相当高的。就拿一顿简单的早餐来说,一些麦片、牛奶,加果汁就已达20茶匙糖......
那么,该如何识别生活中的“隐形糖”?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多注意:
01
吃水果注意含糖量
很多人以为水果以“水”为主,热量不高,其实水果的含糖量也是有高有低,新版膳食指南就建议大家选含糖量低的水果。
■含糖量低的水果(含糖量4%~10%):西柚、西瓜、青梅、草莓、杨梅;
■含糖量中等的水果(含糖量10%~15%):橘子、木瓜、桃子、苹果、葡萄、菠萝、猕猴桃、石榴;
■含糖量高的水果(含糖量15%):香蕉、柿子、荔枝、山楂、甘蔗、鲜枣。
02
买零食看标签
有些零食虽然吃起来不觉得甜,但其中的糖含量却高的惊人。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蜂蜜和玉米糖浆都属糖类,越是排在食物配料表前面的成分,其含量就越高。所以一定要学会看食物标签,这样的话,即使是包装食物中的隐形糖,也能被我们揪出来。
03
做菜少用糖醋红烧
烹饪也要注意,尽量避免糖醋、红烧等方法。此类菜都属高糖,一份红烧排骨、红烧鱼、鱼香肉丝大概加糖25克—30克,糖醋排骨和糖醋里脊每份要加入75克左右的糖。另外,番茄酱、烧烤汁等调味酱,每百克大概有15克左右的糖。
关于健康吃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是: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日常生活中一些值得推荐的做法如,多吃天然食物,少吃膨化食品、肉干、话梅等;不主动喝带糖饮料,少喝乳酸菌饮料;喝咖啡、豆浆时,少加或不加糖。那些打着“低糖”和“无糖”标签的食物也要注意,无糖中创造甜味的是人工合成甜味剂。甜味剂不是营养素,不会产生能量,也不能被人体利用,摄入过多甜味剂恐加重身体负担。
总之,为了我们和家人的健康,合理且适量的摄入糖分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功课,日常饮食中不妨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