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ologistLink
链接·交流·合作
OTCOTCOTC
OTC
大批量的线下实体药房出现在三大平台(京、猫、拼),对于熟悉电商习惯的人们来说接受良好,相较于官方价格管控协议良好的购买价格,这些店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官方建议价更低。
“螨虫感染,医生给开了甲硝唑眼药水,配合两盒这个眼贴,医保报不了来搜搜试试,比药房便宜多了,是正品,满意。”
“比药店便宜,还送货上门,而且效果一样,下次就认准你家了,感恩老板。”
电商购物现在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可以直接比价,便利大于其他因素是它存在的第一要因,甚至广场舞的舞服、头饰、舞蹈道具、音响都能采购到,但也有一部分人在上面寻求药房、医院、药贩子之外的低价药品。
这些药品基本上是OTC(非处方药),不受限于医生处方签开出的药品,所以同时也能在网络上实现流通和售卖。
与传统肿瘤类患者对患者之间的出药不同,在电商的销售渠道第一梯队固定在省级经销商、品牌方全控店(非授权旗舰店)、三大平台自营店之间,价格由品牌方直接对接,虽然是线上,但与线下仓库货存的关系紧密,能够保证货品的质量、数量、发货速度和售后。
其次是大批次柜台的连锁药店,作为线下传统药品销售模式,虽然与线上表面看起来是对立且排他性竞争的格局,但是作为稳定的销售端口,柜台销售对于药品具有人工推销的口碑和稳定性,与大部分药品生产厂商的关键性需求契合,但是药品厂商与品牌方的管控也十分局限,很难在次端口把控价格的全部主动权。
??????
线上与线下的市场盘近些年形成了不规整的闭环,越是薄利刚需的边缘产品,越容易受到冲击,典型代表就是之前受到紧急管控的社区团购,社区团购虽然不能简单地用“恶性竞争”来总结,但*策出手前的势头显而易见,生产方受到地域、储存手段、运输工具、包装技术的限制,往往利润微薄,而参与平台瞄准的却不是利润,而是流量即用户人群的争抢,以利润甚至亏损换取用户的转换留存并不算旧瓶新酒,但当各平台同步参与,价格区间被一压再压,互相倾轧,最终呈现的局面大风刮过,一地鸡毛。
QA转向OTC,为什么在药店的阶层储备中,先乱起来的会是它,而不是管控更为轻松的保健品?
保健品的管控相较于“药品”更为轻松不假,但是从来很难作为线下药店的主要竞争力。
第一,保健品不是刚需,在推销时的人工成本就比目标明确的药品更高;
第二,保健品近些年也在网红和爆品的漩涡中,但是线下的反应速度根本无法与电商相比,很容易形成库存的积压和饱和,所以在进品的流程中只会小部分试水而不会大肆采购,保健品的的销售额度能够上浮更好,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精力与电商形成抵抗的局面,毕竟一步慢步步慢,性价比很低。
从16年开始,主打快捷、便利、送药上门的APP逐渐加入市场,虽然形式类似于外卖,但是作为配送平台对于药店和供应商都是双赢,笼络了三大因素中的地域因素对应的消费者,结合平台的补贴对于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药店反而是门当户对,这其中最为受益的就是OTC药品,不受限于处方、对应急用的药品的销售库存得到了一段时间的释放,药店初次尝试“平台”的方法得到的正反馈成为了后来药店纷纷下场参与线上流量围剿、价格比拼的正向推动力。
不知从何时起,大批量的线下实体药房出现在三大平台(京猫拼),对于熟悉电商习惯的人们来说接受良好,相较于官方价格管控协议良好的购买价格,这些店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官方建议价更低,而且点进店铺销售许可证件齐全、药品保真、说明书完整、药品答疑清清楚楚,可信度高,配合平台的优惠活动价格喜人,对于消费者自然是优良之选,购买转换率亮眼。
线下药店的选择并不难理解,大型经销商与药品厂商签署的大多是双方协议,对于产、销双方均有约束力,但药店尤其是私营药店的采购形式大多是先购后销,销售量的好坏不由品牌方承担,而销售价格也只有建议价和最低价,低于最低价的大量倾销对品牌方当然是有害行为,但是如果真的针对所有线上的售卖方,最终只会被线上下架、线下撤柜,说线下的销售渠道对于品牌方是七寸也不为过,与其撕闹脸皮不如调整管控。
OTC中包括很大一部分缓症或者对症药未申请处方的辅助药物,暂且不论药品方对于利益的趋避,这类药物的适用人群有长期购买的需要,对于药店来说是可以触及的流量,但是真的说单个药店能握住这块流量蛋糕,也未必。
以某针对脂溢性皮炎的非复方洗剂为例,单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同款搜索就可以得到十数个价格,两位数从1开头到5开头都有,价格差异明显,结合“新购买优惠”、“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