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这也是目前国内部分器官移植中心认为,肝移植术中不应留置“T管”的主要依据之一!
在经过仔细评估之后,如果移友情况已经符合了拔除“T管”的条件,则应尽快予以拔除,以免“夜长梦多”,目前,临床上拔除“T管”的操作步骤,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步:胆道造影:在临床上,移友是否保留“T管”,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肝移植术后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即相关的医疗检测手段)直接了解供受体胆道的吻合情况,如果移友们没有保留“T管”,则只能通过腹部超声或腹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等方式“间接”了解肝内外胆道情况,其效果或临床指导意义有限;而对于已经留置了“T管”的移友们而言,则可以进行经“T管”胆道造影,从而“直接”了解肝内外胆道情况,并在必要时可以接受相关的经“T管”的介入治疗;因此,经“T管”胆道造影,是拔除或更换“T管”的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临床操作;PS:除此之外,留置“T管”,还可以为出现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移友,提供一个经窦道实施介入操作的路径,如胆道镜或经窦道更换胆道引流管!替换导丝:在移友们接受了经“T管”胆道造影之后,如果确实符合了拔除“T管”的条件,为了避免拔除“T管”的相关并发症,尤其是T管相关性胆漏等,临床上一般会经由“T管”留置一根导丝,然后,顺着导丝将“T管”拔除,这样一来,移友体内就将只保留一根导丝,而没有“T管”了;留引流管:在拔除“T管”并留置导丝之后,医务工作者还会顺着导丝留置一根细的引流管,并拔除导丝仅保留细引流管,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拔除“T管”之后窦道的完整性,同时,这根细引流管还能够继续引流移植物所分泌的部分胆汁,不但可以降低直接拔除“T管”导致胆漏的几率,还可以增加移友体内窦道自行闭合的概率;PS:毕竟,这根引流管的直径一般都明显细于“T管”,其周围的窦道内径将更细,拔除引流管后窦道自行闭合的概率也就更高了;拔引流管:如果移友确实已经拔除了“T管”并留置了细引流管的话,临床上一般会在移友接受经“T管”胆道造影之后的次日或第3日拔除这根细引流管,并予以引流口局部换药,至此,才能正式宣告“T管”拔除的临床操作已经顺利完成了。不过,一旦细引流管仍然能够引流出较多量的胆汁,医务工作者则会延迟拔管或缓慢退管,直至引流量减少且移友没有胆漏的症状,最终才能拔除细引流管;PS:考虑到经“T管”胆道造影毕竟是一项“侵入性”操作,而且肝移植受者免疫功能低下的特殊性,临床上,一般会予以移友们静脉点滴抗生素以预防胆道感染;以上内容呢,就是今天“小意思”向大家介绍的有关拔除“T管”的相关事宜,希望能够增加各位移友和/或家属们对“T管”的认知和了解,提高相关的“医商”,以便更好的配合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工作,共同创作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作为一个有志于提高大家“医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