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谁人最爱国
最近,有个叫赵晓的教授说:买房就是爱国!而官方的新华社更是简单明了的告诉俺们,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积极消费就是爱国。紧接着,新华社又郑重地阐释了新的爱国理念。在和平年代,爱国就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爱国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在中国经济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之时,积极消费就是爱国。对照上述新的爱国理念,年终,俺在家里开展了一次“看谁最爱国”的评比活动。其结果如下:俺家的“小不点”最爱国,“小不点”别看小,花钱却不老少。这小子见到什么都想要,恨不得把玩具点、食品店、儿童乐园都一古脑儿搬回家。上街不是吵着买吃的就要买玩的,不满足他的要求,轻则懒着不走,重则又哭又闹。最近,又跟我嚷嚷着要买车,说人家小朋友出门都是爸爸妈妈开车,从来不走路。以前,我一直认为这小子不懂事,不知道体贴父母,以为挣钱很容易,生怕事事顺着都他,将来长大了没出息。因此,还自为以得计,常常以电视里播出的那些穷人家孩子的不幸画面为教材,教育“小不点”要怎么怎么知足,不能贪吃、贪玩、贪舒服,结果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收效甚微,因此,心头始终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挥之不去。听了有专家教授说“积极消费就是爱国”后,俺终于豁然开朗,儿子这哪是好吃啊,分明是为了拉动内需做贡献嘛。想到这,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燃而升,你看小小年纪就有了一颗执拗无比的爱国之心,多么可贵啊!因此,我没有理由不投儿子一票。俺那口子也爱国。因为俺媳妇是个购物狂,属于口袋里揣不住钱的主儿。以前,俺一直怨她不会过日子,花钱大手大脚,为此,俺两口子没少绊过嘴,弄得很不愉快。如今,专家教授们总算为俺拨开了云雾,让俺如梦初醒,原来媳妇大手大脚的背后,其实包裹着一颗深藏不露的爱国心,不由地不让俺为之肃然起敬。虽然有了孩子后,媳妇的爱国热情有所淡化,消费的频率和档次均有所下降。但在孩子身上花钱,照样一点都不含乎,完全可以用成语“有求必应”来形容。然而,在此之前,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我,却同样不怀好感,片面而肤浅地认为她这样做,表面上是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根本就没有想到她这是背着我,勒紧裤腰带暗暗地在抓“早期教育”,培养孩子的爱国心。接下来是俺,按照专家教授的新视角,俺被划入了不太爱国的一员。为此,俺感到很冤。不是俺生来就贱,不想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住好的,主要是因为俺一没有本事挣钱供自己消费,二是有点钱消费也是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作为一家之主,俺老是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攒到一点破钱总想存到银行里去,心里始终掂记着母亲已经年老体弱,怕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有了孩子后,又怕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还担心儿子大了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更担心将来自己老了死不起,火葬一下一万几。想想俺真是对不起养育俺祖国,连花钱买东西这么简单的爱国行动都做不到,还能指望俺将来为国去赴汤蹈火、冲锋陷阵?就别怪人家怀疑俺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会不会成为王连举、甫志高似的人物了。俺决心重新做人,为扩大“内需”做贡献,不再考虑到自己的“内急”,不过,现在俺惟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提高抽烟的档次,告别5元一包的大“丰收”,从此非6元一包的烟不抽,因为俺只有这个消费能力,而且为了爱国,要生命不息,抽烟不止,一直抽下去,也算俺尽到了一点绵薄的爱国之心。
最后是,俺老妈最不爱国。老人家这么多年了,一直抱着勤俭节约的传统不放,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来用,平时买个青菜、萝卜,还跟人家斤斤计较,讨价还价。连穿破的袜子都舍不得扔,执意要缝缝再穿。逢年过节给她老人家添件新衣,百来十块的,她都嫌俺买的太贵,恨不得拿到商场去退。连洗过菜的污水都要拿盆子接起来冲马桶用。平时吃剩的东西总是舍不得倒,更别说到星级酒店去弄个高消费。夏天热得要死,俺要给她房间装台空调,竟遭到她老人家的强烈反对,说有电扇就很满足了,不像过去摇扇子摇得手臂都发酸。鉴于俺老妈一贯省吃俭用的表现,俺家一致认为老妈只顾节俭持家,几乎没有为“拉动内需”做过什么贡献,说明她思想觉悟低,观念陈旧,严重缺少爱国之心。可不知为什么,对于这个结果,老妈什么也不说,象是认了,可俺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