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65.html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迅速传人我国,西医也在我国得到了很大发展,由此出现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两种医学的交叉与渗透,各有优势,取长补短,有机结合,更能有效地解除病人之疾苦,务实的医学工作者进而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弘扬中医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经历了风雨坎坷的几十年奋斗,始终怀着发展医学科学、造福人类健康的信念,将中西医药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各自的优势,克服彼此的缺点,更有效地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医疗和保健事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面仅列举若干中西医结合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介绍如下。
0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的“证”是反映机体在疾病发展中的某一阶段的提炼概括,中医辨证能从中医本质揭示疾病的面貌;西医辨病的长处在于不断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延伸或增强医务工作者感知患者病理变化的能力,从而使诊断明确或早期诊断逐渐成为可能,从而在现代生命科学意义上反映了疾病的本质。中医辨证的长处在于通过四诊合参获得病人的整体功能状态变化,即使西医检查未能发现任何阳性结果而难以诊断,但按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则是顺理成章。从各个系统疾病的现代医学检查所见与中医宏观辨证所见五参,丰富了对疾病的全面认识,进而做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深入探讨,逐步建立起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分型标准和处方遣药规范,不仅使临床实践逐步规范化,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治疗措施的针对性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证的实质现代研究等方面也获得丰富成果,让病证结合有据可循。因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切入点、最有成效的结合点、最闪光的亮点。
02热*证与清热解*法的研究
传统中医认识的热*证类似于感染性等疾病,主要采用清热解*的方药疗效良好。中医科技工作者对清热解*法的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一度被俗称为中药抗菌药物的清热解*方药,其抗菌作用并不强,很难用抗菌效价来解释其治疗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清热解*方药抗感染不仅有桂邪功效(如抗菌抗病*、抗内*素、抗炎性细胞因子、抗氧自由基等),而且还有扶正作用(如增强免疫功能、保护机体组织细胞等)。由此,部分揭示了清热解*法抗感染的作用机制,并为清热解*方药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重症感染性疾病包括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提供了理论依据
03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
瘀血是中医学重要的病因和病理概念。中医认为血液不能在血脉内正常运行就是瘀血,由瘀血产生的证候称为血瘀证,以活血化瘀功效的方药或其他手段治疗血瘀证称为活血化瘀法。四十多年来,以陈可冀院士、李连达院士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进行了长期不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系列研究表明,血瘀证存在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凝血与纤溶系统、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平衡等多方面的紊乱,逐步阐明了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对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药进行了规范化研究,大大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相关性疾病的疗效,使我国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活血化瘀的学术概念,不再是中医的专利,已经融入现代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
04急腹症与通里攻下法的研究
急腹症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往往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并且风险大、病死率高。吴咸中院士等科技工作者,以中医学“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理论为指导,运用通里攻下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急腹症,大大降低了急腹症紧急手术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重急腹症如急性重症膜腺炎、急性梗阻性化服性胆管炎、胃十二指肠溃殇病穿孔等疾病的病死率,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对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以及针灸、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拓展了下法的理论和实践。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05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实体瘤,现代医学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药物、生物靶向治疗等方法为主,对于怯除肿瘤负荷疗效显著,尤其是对早期诊断的病例疗效更为满意。然而,恶性肿瘤往往不是局部性疾病,手术治疗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放疗和化疗后产生的如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副作用,对机体损伤极为严重;有时因治疗前难以预测肿瘤病人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和耐受性,部分病例甚至可能发生治疗中死亡。中医药重视扶助正气,以扶正固本、怯邪解*、调理阴阳气血之法,配合手术、放化疗等手段,可起到增效减*作用,尤其是可以显著改善或避免放疗和化疗产生的骨髓抑制和免疫低下,甚至有助于难以坚持治疗的肿瘤病人完成放疗和化疗方案,有效改善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恶性肿瘤,为发挥西医怯除肿瘤负荷之长、弘扬中医增强机体抵抗力之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互补结合点,提高了治疗水平,因而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中国模式。
06青蒿素的发明与疟疾的治疗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屠哟哟等中国研究人员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改进方法并获得关键性突破,成功提取了高效新型抗疤药物青霄素,实验证明对鼠症、猴症均具有%的抗症作用,同时也突破了抗症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再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07砷制剂治疗白血病
“以*攻*”的理论是中医学对临床运用剧*药物治疗疑难重症的一种朴素认识。“砒乃大热大*之药,而砒霜之*尤烈”(《本草纲目》),砒石经升华而成毗霜,砒霜为传统去腐生肌*药,其有效成分三氧化二砷(亚砒酸)。中医工作者在观察到民间医生以含砒石的制剂外用治疗皮肤癌取得良好效果后,应用含砒霜的复方中药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通过反复筛选并最终确定砒霜为主药、三氧化二砷为有效成分,以之治疗白血病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后研究人员又进一步阐明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Science对此发表的评论,“古老的中医又放出新的光彩”,砷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3型白血病)。成果先后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果奖、年舍贝里奖等。
08
针刺镇痛,是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从而达到镇痛效果的一种针刺方法,其镇痛原理与可引起不同种类阿片肤和中枢、外周神经系统一系列神经化学物质择放,提高机体痛阈,调节人体应激反应强度等复杂机制有关。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医工作者首创了针刺麻醉,到20世纪60、70年代得到广泛运用。目前主要主张针麻的同时加上小剂量镇痛药物的复合方法,研究表明确有它独有的优越性,具有使用安全、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伤口疼痛轻等优点。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促进了中国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进步。
看完别忘了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