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不能急救错,介绍一下中医急救史,浓痰 [复制链接]

1#

有人对中医的急救很不为然,认为中医是不能急救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辈们出现急病难道当时的中医都是“干瞪眼”的吗?中医急救可一点都不“宅”,它是深藏在“闺房”里的国宝,那咱就亮亮相吧。

一位日本游客在由北京飞往上海途中突然心绞痛发作,气急胸闷,满头大汗,同机的一位中国医生立即让他服下了“麝香保心丸”和“苏合香丸”’一会儿病人就由极度烦躁而安定下来,平安到达了上海。日本游客在连声道谢之余,一定要了解他的救命灵丹。当他知道救命灵药竟然是中药时,高兴得连声说,这实在是太好了。原来他离不开心脏病急救药,而又畏惧化学药物的副反应,正在急于寻找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现在被他无意中找到了,怎能不喜出望外呢?

我国古代在急救方面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即使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的急救方法算起,也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中医传统急救的方法丰富多样,其适应症更是遍及临床各科,几乎涵盖了现代急救的全部项目。有些项目不但在过去长期领先于世界,而且至今仍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如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为14.8%,加用中药组的死亡率则为6.5%,使用中药与不使用中药的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又如单独用西医外科方法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为18—35%,而加用中药后的死亡率已降至15.9%。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中*性休克,以及高热等急重危症,一般人都认为与中医治疗无缘,医院医院、医院,中医中药早就以其确切的疗效赢得了声誉。

我国幅员辽阔,医院的地方,中医急救还继续担任着主角。如农村抢救溺水的方法是将溺者俯身放置于行走的牛背上,控水外出,然后将溺者躯体放入灰中保温,同时向其口鼻中吹气;更使人用棉花裹皂荚塞入患者下部引水外出。经过一番急救以后;溺者便回苏了。据农村医生说,此法屡试屡验;代代相传。牛背控水既可引出水液,又可借牛的体温保温,并借牛的动作帮助溺者恢复呼吸;至于灰壅保温、皂荚引水,则是控水法的辅助,“都是与科学原理相符的。”

《金匮要略》书中、曾介绍抢救上吊室息的人工呼吸法。方法是:将上吊者缓缓抱解,不得为急于解救而截断绳子,以防止颠仆撞击。然后盖被保温,并即采用“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的人工呼吸,并配合屈伸四肢等方法。整个过程要求坚持不懈,直至自缢者苏醒。等其稍有气息,即灌服有兴奋呼吸作用的桂汤,以加速疗效。这一方法至今仍在穷乡僻壤应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金匮要略》约成书于公元年,比虎克的动物人工呼吸实验还早多年。而国外应用人工呼吸于人体急救的最早记录是年。《金匮要略》还收有治疗马上跌下,损伤筋骨的急救方,到了华佗时代更进一步发展为*阵外科。著名的刮骨疗*,即华伦替关羽治疗*箭损伤的故事,便是当时*阵外科水平的具体写照。华佗在*阵外科中还使用了世界最早的药物麻醉术。

此外,民间常用掐压“人中”穴治疗突然昏厥;在脐心(穴名“神阙”)填盐艾灸治疗吐泻失水;灸治“百会”穴治疗脑血管意外等,都有良好的效验;医院针刺治疗脑出血例,证实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等穴位,可使丘脑及基底节的功能恢复,血肿吸收。医院用踝针替代度冷丁治疗急性肾绞痛有明显功效。许多地方还报道了针刺代替度冷丁缓解肝癌痛的经验。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有实验证实,针刺的止痛作用与内非肽的存在有关,为针刺镇痛找到了物质基础。

一、晕倒昏迷按“人中”

历代医家认为,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更是急救昏厥的要穴。平常有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抽搐、昏迷、中暑、一氧化碳中*以及输液休克的病人,我们这时候如果等医生或者急救车到场时间往往会需要等一段时间很久,其实这个时候晕倒人的命就在你的手中了,掐掐此穴,可能会很快就苏醒过来了。

现代研究亦发现,刺激人中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血压是主要生命指征之一,任何原因造成的血压过低都会危及生命,在危急情况下,提高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而且,刺激人中对另一主要生命指征——呼吸活动也有影响,适当的节律性刺激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进行。

人中穴——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

二、天突一按解哮喘

目前哮喘的病人也是很多的,随身都要带着喷雾剂以备哮喘发作救济用,如果正赶上药物用完了或者不常发作的人突然发作了该怎么办呢?另一救命穴位就是天突穴。其穴在颈前部,顺着颈部中间向下摸,到胸骨处有一凹陷的窝,就是此穴。

在急性发作时,病人自己或者他人用拇指勾住胸骨向下按,一按一松,刺激病人咳嗽,或者吐出浓痰涎沫,往往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另外对于痰喘或者咳嗽过急,憋不过气来时,都可用此法恢复。有时遇到一些老人会因一口痰憋住,而面红脖子粗,喘不过气来,立即按压此穴以救急,都是很好的办法。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三、心脏三穴救心痛

心脏病大家都不陌生,然而心绞痛又是很常见的,此病表现为胸前区压榨性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可放射至左肩背部,常在情绪激动、劳累、饭后、天气骤然变冷时发生。我们在急诊往往见到一些家属自己捂着胸口就过来的,胆子都还挺大。其实这时候,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者速效救心丸等都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往往会有生命危险。

意外有时会突然发生,而手边如果没有药物,我们怎么办?可能大家会说,马上打急救。就算马上打,并出去找车,等找到车时,病人可能已经永远的走了。

至阳穴——让病人两手自由下垂,用手摸病人的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为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脊柱的正中线相交处即为至阳穴所在。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

内关穴——在小臂掌面,腕骨向上三厘米左右的位置,两个筋的中间。可以用拇指重重按压内关穴,能快速缓解心区的绞痛。

膻中穴——位于两个乳头正中间。

另外,平常心脏病的病人也可以按压这些穴位,对预防心脏病的发作以及改善预后都有很好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

四、鱼虾过敏姜来解

对于酒肉穿肠过还爱吃鱼虾的人来说,如果出现过敏又是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何不在吃鱼虾的时候来点生姜呢?如果怕姜的辣那就等着瘙痒、皮疹上身吧。

生姜具有解鱼蟹这些海鲜*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防止食物的不干净所造成的拉肚子出现,尤其夏天大家到外边要吃烧烤,或者吃冷饮,腹泻的罪基本上大家都遭受过,痛苦不言而喻,生姜这时候可功不可没。那就赶紧用生姜加点盐熬点生姜盐水喝吧,记住千万别放红糖,可不是让你来月经呦?

五、姜糖一用缓痛经

说道痛经,很多女人都经历过难言之隐的折磨吧,每个月一到“那个”时候是“有苦说不出”呀,不过,这个急救方法流传倒是很久远啦,妇人皆知呀,医院打止痛针,这也属于中医的急救。方法是:生姜加红糖和水,加热后频频口服,一般都有效。

中医在治疗急腹症方面也颇有效验。如一位日本商人在山区患急性食物中*,腹痛休克。一位老中医给他服下“备急丸”后,很快脱离了危险。备急丸方也出于《金匮》,在《澹寮集验方》等书中还有用它治疗中*性休克、死胎不下、肠梗阻等的成功记录。除了备急丸以外,《金匮》的许多方子在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中,仍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唐代孙思邈是世界上应用导尿术的第一人。他用葱管揪插入病人尿道,从葱管另一端吹气导尿,治愈了急性尿潴留病人,较法国医生拿力敦在年发明橡皮管导尿;要早6多年。

到宋代时,药物方面发展到使用苏合香丸,至今苏合香丸仍是抢救煤气中*和心肌梗塞的有效药物;晋代医家葛洪还记载过世界最早的异物剔除手术。如一小儿不慎吞下鱼钩,医生使用米仁穿在鱼钩线上,一个一个往里推,使米仁一粒一粒地推向钩子处,至钩处,又复推,然后轻轻拉出。如异物有磁性;则可配用吸铁石吸出。到了13世纪,名医张子和还设计过一种套钩。钩出了误吞而梗于咽部的十枚古铜钱,其方法被医史学者称为食管镜的雏形。

隋代是外科急救有长足进步的一个朝代。成书于公元时年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创伤内异物剔除术、肠断裂缝合术和结扎止血法。到了唐代《外台秘要》更有了烧烙止血法。至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记载了气管缝合术、落耳缝合术、肛门闭锁急救术等外科急救方法,其成就完全可与当时世界的外科水平并驾齐驱,甚或有所过之。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如乙型脑炎、重症肝炎等也有独到之处,其疗效胜过单纯应用西药的对照组。对于高热患者,中医徐了针灸、汤药以外;还很早应用了物理疗法,如泥疗法、水敷法、药浴法等。中医治疗蛇伤更有独到的经验。上海生产的蛇药只要及时点入被咬者的眼角,便能抑制蛇*的蔓延,为抢救赢得时间。季德胜蛇药更是誉满东南亚,其功效优于蛇*血清。

福建医院,开设的蛇*病房全部用中草药抢救。病人在敷上新鲜草药10分钟内,便能排出*液,加上内服汤药,简直是药到病除。由于疗效确切,许多中医急救方药多由经验配方上升为科学提炼的新制剂。如抢救心肌梗死的丹参注射液,救治心绞痛的冠心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福寿草总甙,治疗低血容量休克的枳实注射液,治疗肺心休克的参蚧四逆汤,治疗中暑昏厥及过敏性休克的行*散,对脑昏迷有特效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症肝炎的茵桅*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清热解*救逆汤等;无不屡试屡验,为中西医家所习用。针灸在中医急救法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

《扁鹊新书》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这里的第一、第二是以使用方便的程度而定的。针灸自古以来即广泛应用于高热;休克、中风、虚脱、吐泻等。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等九个穴位对昏迷、虚脱的急救效果较为突出,被誉为:回阳九针穴”。所谓:回阳”,即涵有兴奋苏醒的抢救含义在内。

急诊和ICU病房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危重病人气管插管,吸痰管就是其中之一,痰是被吸走了,但生痰之源在何处?如何才能将痰消弭于无形,而不是仅仅对症治疗呢?这两则医案给我们很大的提示。

寻常药也急救

先父宗维新早年开业时,有邀出诊者云:患妇症危,速去急拯。予父随之急往。至其门,闻哭嚎喧嚣,料已病逝。邀医者称:患妇青壮,素体康健,甫病二日,量不致死,冀能挽救于万一。

父入室中,见病妇已卧正寝,床头焚化冥银,环室老幼,捶胸顿足,哭号聒耳。扪其手足已冷,胸脘微温,唇青目瞪,额头汗出。

诊其脉已不可得,细细循之,重按至骨,乃隐约可见。再启其齿,痰即溢出,黏连而下。

急令家人速购竹沥4两。拭去痰涎,徐徐灌下,痰浊时时涌出,再拭再灌,约进两许,喉中痰鸣,鼻微动,药方进半,患妇呻吟,周身微汗,举家欢呼雀跃。

遂开给清肺化痰之剂,病即霍然。

师兄请问其由,父曰患妇素健,甫病二日,邪气方炽,正未必虚,恐属邪气内闭,导致暴厥之候。

待诊其六脉沉伏,口中痰涎,证属痰热郁闭,肺气膹满,不得宣降之实证无疑。故先用竹沥清热豁痰,以救其急,如再误片刻,当可窒息。竹沥乃临证常用之物,用之得当,亦可力挽狂澜。

陈鼎三、江尔逊用豁痰丸

抢救痰热伤津危症的经验

四川已故名老中医陈鼎三及其弟子江尔逊,善用豁痰丸抢救痰热伤津危症,今将其经验介绍于下。

痰热伤津症候临床上颇为常见。其症状为咳逆上气,咽喉不利,痰涎稠粘,咯吐不爽,胸闷气喘,口干欲饮,入水则呛,舌红而干,苔*腻,脉滑数。

其病机为外邪入里化热,或素体蕴热,内热熏蒸,煎熬津液成痰,痰随火动,升腾莫制,窒塞肺窍,充斥咽喉,热伤肺津,痰阻气机。

一旦迁延失治或治不如法,则气道阻塞,呼吸骤停,凶危立至。

江老认为,抢救此种危症,单用清热化痰法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清热化痰结合润燥生津。宜用唐容川《血证论》所载之豁痰丸。

其药物组成是:当归、知母、花粉、白前根、麦冬、枳壳、杏仁、瓜蒌霜、竹沥、桔梗、射干、茯苓、石斛、甘草。

此方看似庞杂,其实方义颇清晰:桔梗、甘草、射干、白前根、茯苓祛痰利咽,清热散结;当归、杏仁、枳壳止咳定喘,宽胸畅膈;知母、花粉、瓜蒌霜、麦冬、石斛滋肺润燥,养阴生津;尤妙在竹沥一味,性味甘寒,用以荡痰热之窠臼,开痰诞之壅塞,功专效宏。今择其抢救至危至险之病案二则以说明之。

江老本人四十年前,向有痰饮宿疾,初因痰饮咳嗽、胁痛、寒热如疟,服香附旋复花汤而愈。

不久,又受外感复发,外证不彰,惟咳嗽痰多,胸部牵掣作痛,用六安煎不效,改用香附花汤亦不效,又数次更方,皆不中,病益剧。

呼吸、活动均牵掣胸部作痛,仰卧于床,不可稍动,气喘痰鸣,痰粘稠如怡糖之筋丝状,咯至口边而不出,需以手捞之。七日之间,饮食不进,口干欲饮,水入则呛咳不已,势进垂危。

其师陈鼎三先生诊后曰“试用豁痰丸。”因深夜无竹沥,权用莱菔汁代之,连尝二煎,病无进退。

后取得竹沥,乃煎豁痰丸,兑入竹沥三汤碗,下午三时服头煎,*昏服二煎,至夜半,觉痰减少,气喘胸痛减轻,竟可翻身。又服三煎,次晨诸症大减。

胸中之痰诞,既未吐,亦未下,于无形中消失矣。并能知饥索食。

守方再进一剂,便可扶床行动,二日后即可出门。改用气阴两补合调理脾胃方药,病竟霍然。

刘XX,女,30岁,干部。住院号:。

患者于年作胆囊摘除术,术后右上腹疼痛仍反复发作,时而放射至右肩部。年3月8日食肉后疼痛加剧,伴畏寒髙烧,于3月14日入院。皮肤巩膜*染,呼吸浅快,心率每分钟次,血压70/40毫米汞柱,白血球单位,中性87%。两医诊断:1、胆道术后综合征(阻塞性胆管炎),2、中*性休克。

经抗感染和各种对症处理,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又并发肺炎,咳嗽痰多,胸闷气促。

3月23日晚,患者突然因痰涎阻塞咽喉而致呼吸骤停,在局麻下紧急切开气管抽出痰涎后方免危厄。然胶粘之痰从切口大量冒出,遂用电动吸痰器不断吸之,并继续抗感染,输液。但高烧仍持续不退,不时处于半昏迷状态。

乃于4月1日请江老会诊,患者神萎嗜睡,气管切开插管处仍有大量粘痰,时时呛咳,气急,汤水不能下咽,汗多,舌红苔*腻,脉滑数无力,痰热伤津之象颇为突出。处以豁痰丸合生脉散,重用竹沥。一剂后痰涎大减,吸痰器撤除,且能进食流质。乃于原方出入加减连服十八剂,痰涎消除,痊愈出院。

丨讨论

一、抢救痰热伤津危症,必须清热化痰配伍润燥生津,且配合恰当方能奏效。

而此种配伍,非是一般清热化痰方药与润燥生津方药之简单合用。盖因清热化痰之方药,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之类,大多有苦寒泄热之品,如*连、*芩、大*之类,大多有苦寒耗气伤津增燥之弊。

而豁痰丸清热化痰而不伤津,润燥生津而不滞痰,诚如唐氏自注云:“轻清润降,为治痰妙法。”何谓痰热?

身热痰涎涌上是也。何谓津伤?涌上之痰涎粘稠即是,痰愈稠则津愈伤。

二陈加味治湿热之痰,乃清稀之痰,豁痰丸治痰热伤津之痰,乃粘稠之痰,若痰热伤津之危症,用二陈加味治之,每多愤事,这是江老再三所强调者。

二、抢救痰热伤津危症而尤用甘温之当归与淡渗之茯苓,每为医者所詈。

其实当归主咳逆上气,本经有明文。且又能润燥滑肠。虽则性温,但与大队润燥生津之品同用,则不惟不嫌其温,更增润燥滑肠之力。

肺与大肠相表里,肠道通畅,有助于肺气肃降,至于茯苓,《本草备要》谓其“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

“泻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咳嗽呕秽,膈中痰水……生津止渴”。本方用茯苓,配合诸养阴生津之品,既不滋腻,且又有助于痰涎之排除。

三、《本草衍义》谓“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

又如巅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竹沥一味,性味甘寒,清热化痰之功卓著,兼能润燥生津。

如能放胆用之,效如桴鼓。江老经验,最低不能少于60克,唐氏原方用荆竹沥,江老临床体验淡竹沥、苦竹沥、茨竹沥,疗效均可靠,但其中以苦竹沥为佳。本方竹沥为要药,无此则难挽危局,此百试不爽。

中医急救的方法还有很多,都是手边拿来可用的,随手就可以救命的,由于*府部门的不重视,所以普及的也很少,但并不代表中医就没有急救,中医的急救都是救急、治疗和预防同时存在并融为一体的好方法,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熟练地掌握,可能会有更多的病人不至于发生意外,减少更多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也可以为病人节省无法计算的抢救费和医疗康复费,推广和形成自己的中医急救特色未尝不可,如果在第一时间救治了自己的家人,你一定会因此而感到自豪。学以致用,不知道我所说的都学会了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