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血液病患者DILI共识中华血液学杂 [复制链接]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5位[2]。DILI一旦发生,通常会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ALF),危及生命。在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中,DILI是最为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而且随着抗血液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DILI的临床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规范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DILI的临床管理,我们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年版)》[3]进行了修订,供医务人员参考。

一、DILI概述

(一)DILI的流行病学

DILI在普通人群中的真实发生率很难确认。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估算,我国普通人群DILI年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除传统中药/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抗肿瘤药、免疫调节剂和抗生素等是我国引起肝损伤更常见的药物[4]。

目前尚无专门的流行病学研究阐明血液病患者治疗中的DILI整体发生率。在血液系统不同疾病的治疗中,涉及各类不同的治疗药物,根据现有报道,不同治疗药物导致肝损伤的发生率不尽相同。

(二)临床分型

1.基于发病机制的临床分型:

传统上,DILI可分为固有型和特异质型,具体定义见中华医学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1]。近年来,随着新药研发的进展,临床上出现了一些无法用传统DILI分型解释的新型肝损伤类型,因此,国际上提出了"间接型"的新分型。这种类型肝损伤的发生是因为药物会加剧先前存在的肝脏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或改变免疫系统状态激发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例如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大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某些单克隆抗体导致的病*性肝炎再激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导致的肝损伤等[5]。

2.基于肝损伤生化异常模式的临床分型和R值:

R值可大致反映肝损伤时的生化异常模式。根据R值,急性DILI可分为:①肝细胞损伤型:ALT≥3×ULN(正常值上限)且R≥5;②胆汁淤积型:ALP≥2×ULN且R≤2;③混合型:ALT≥3×ULN、ALP≥2×ULN且2r5[6]。R=(ALT实测值/ALTULN)/(ALP实测值/ALPULN)。通常,R值计算是基于首次可获得的异常肝脏生化检查。ALT缺失时,可用AST取代进行计算;但碱性磷酸酶(ALP)缺失时,γ谷氨酰转肽酶(GGT)无法很好替代[7]。/r5

3.基于病程的临床分型:

基于病程,DILI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一次急性肝损伤事件后,肝损伤在较长时间的随访中持续存在时,病程多长可以界定为慢性DILI,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美国和中国的指南认为,急性肝损伤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ALP及总胆红素(TBIL)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可界定为慢性DILI。而欧洲指南和最近发布的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IOMS)DILI国际共识则认为急性肝损伤发生后的1年才是界定慢性DILI的最佳时间节点[7]。事实上,慢性肝损伤还包括一些特殊的DILI临床表型,有的表型在临床上可能并无血清ALT、AST、ALP显著升高提示急性肝损伤病程,如药物引起的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等。

(三)临床表型

DILI的临床表型涵盖了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的肝损伤类型,轻者仅表现为轻中度肝酶升高,重者可进展为ALF。对多数患者而言,用药后出现肝酶显著升高,类似"急性肝炎"发作,是DILI最为常见的临床表型。但是,某些药物可导致一些特殊的表型[7],例如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肿瘤免疫治疗相关肝损伤、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肉芽肿性肝炎、急性脂肪肝、药物相关脂肪性肝病、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肝窦阻塞综合征和肝脏肿瘤等。根据现有的报道,不同药物可导致同样的损伤类型,同一种药物用于不同敏感个体可导致不同的损伤类型。

二、血液病治疗药物与DILI

(一)血液病治疗药物发生DILI的风险因素

血液病治疗药物发生DILI的风险因素与其他药物类似,包括药物相关因素、宿主相关因素和环境相关因素,具体参见《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1]。

在血液病领域,药物相关因素中应尤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