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本病是由吸虫纲片形科属的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绵羊、山羊肝脏、胆管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肝片吸虫形似扁平叶状,活虫呈淡红色,体长20~30毫米,宽5~13毫米,雌雄体成虫在胆管内产卵。卵随胆汁进人消化道并随粪便排至体外,虫卵在适宜条件下,经10~25日孵化成毛蚴,在水中游动侵人各种椎实螺体内,经过多次无性生殖发育成许多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附水生植物形成囊蚴,当羊吃草或饮水时吞入囊蚴后即被感染。囊蚴在动物体内移行最后到达肝胆管内寄生,经3~5个月发育成为成虫。由于肝片吸虫需要以 螺蛳作中间寄主,而螺蛳多生活于湖泊、沼泽及雨水多的地区,故羊肝片吸虫病在灌溉区和阴湿地区多见。流行于夏、秋季节。
1.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1)急性型病势猛,病羊体温升高,精神委顿,病羊衰弱,容易疲倦。食欲减退或不食,腹胀,腹泻,排黏血液便,随后贫血、黏膜苍白,肝脏发炎,有些病例全身颤抖,3~5日死亡。常发生在夏季和秋季。
(2)慢性型此类型较多见,主要由成虫寄生在胆管中引起。慢性病羊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退,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消瘦、贫血,眼结膜苍白。颌、胸腹下部、眼睑水肿,逐渐恶化最后衰竭而死亡。母羊乳汁稀薄,妊娠羊流产。
2.剖检
急性型可见急性肝炎和贫血病变;肝肿大、包膜
有纤维素沉积;常见暗红色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少量幼虫。腹腔积有血红色液体,有腹膜炎病变。慢性型主要呈现慢性增生性肝炎和胆管炎变化。肝实质萎缩,边缘钝圆、褪色变硬;胆管肥厚,胆管内充满虫体。胸腹腔心包有积液。
3.诊断
根据病羊临床症状,出现长期消瘦、下颌肿胀、不食、贫血、消化不良、腹泻等或在春、夏季放牧后出现消瘦等,可做初步诊断。确诊需采取粪便,采用直接涂片或水洗沉淀法进行集卵吸取沉淀物,制片镜检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有些急性型病例,因虫卵尚未发育成熟,未大量排卵,粪便内找不到虫卵,需要结合病例剖检在肝脏和胆管内检查是否有童虫存在。
4.防治方法
(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不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羊群,以防感染囊蚴,同时利用羊的粪便进行堆肥发酵产热杀死虫卵和蚴虫。在小沟洼溪排水,用1:的硫酸铜溶液(在1平方米面积的沼泽死水池内放5千克)浸杀灭椎实螺,在沼湖周围也可以利用养禽灭螺。定期驱虫;南方地区在“小满”“霜降”时进行。
(2)治疗
①中草药疗法病初用中药贯众1克、槟榔3克、龙胆草1克、泽泻15克,共研末,开水候温冲服;病后期取细辛1克、*精3克、莪术1克、银花3克、泽泻15克、石榴皮4.5克、茯苓3克,共研末,开水候温冲服。严重肝片吸虫病用肝蛭散:苏木24克、肉豆蔻24克、茯苓24克、甘草20克、厚朴24克、贯众60克、龙胆草24克、木通24克、泽泻24克、槟榔30克,共研末,1次30~60克,开水冲调,候温空腹灌服,或水煎取汤灌服。
②西药驱虫驱除成虫用硫双二氯酚(又叫别丁)按每千克体重75~80毫克剂量服用或用硝氯酚(拜耳)按每千克体重4~5毫克剂量1次灌服。
对驱除成虫和幼虫可用三氯苯唑(肝蛭净),按每千克重10毫克1次灌服。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剂量灌服,对驱除肝片形吸虫的成虫有良效。驱除发育各阶段的肝片吸虫可用溴酚磷(蛭得净)按每千克体重16毫克,1次灌服。水肿严重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还可划破水肿,挤出液体。
?
最有效的方法
四川公司产的虫力迪注射液一次就好。
全群用血虫清驱虫套餐预防控制为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