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到重症肝病,看慢性肝 [复制链接]

1#

“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五届中国青年肝病医师论坛”于年9月2日~4日在六朝古都(南京)成功举行。其间,医院学会肝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病学组、肝纤维化学组和重症肝病学组联合举办的“慢性肝病综合诊治分论坛”不仅呈现了更新、更好的技术,而且为常见病提供了新的视角;既有临床病例思维风暴,又有科研热点探讨分享,内容非常丰富且精彩纷呈。为此,《国际肝病》特别整理报告精粹,以供读者学习参考。

第一环节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医院学会肝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病学组组长、温州医院陈永平教授首先为分论坛的召开致辞,并公布了医院学会肝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组成员名单,包括病毒性肝病学组、肝纤维化学组和重症肝病学组。医院学会肝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重症肝病学组组长、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胡瑾华教授主持了该环节。

第二环节

主题报告

医院学会肝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肝纤维化学组组长、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国凤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李海教授和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苏海滨教授主持,温州医院陈永平教授、医院南月敏教医院徐小元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报告。

陈永平教授以“模型-机制-干预”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研究新热点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从AIH模型创新、AIH调控新机制和AIH干预新方法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他表示,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仔细选择不同的模型。ConA模型更适合研究药物性肝损伤或某些试剂控制急性免疫介导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由自然疾病抗原引发的小鼠自发性2型AIH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内AIH的自然过程,也更符合其临床表现。粪菌移植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例如改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南月敏教授介绍了肝细胞癌(HCC)靶免治疗的最新进展。她表示,HCC起病隐匿,中晚期肿瘤比例高,治疗难度大;靶免治疗为贯穿HCCⅡ~Ⅲ期的治疗方案;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可显著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及提高客观缓解率;靶向和(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局部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提高转化治疗率,改善预后。

徐小元教授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进行了解读,从指南背景、疾病诊断、推荐意见和展望四个方面展开介绍。该版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制定。指南针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给出了22条推荐意见。

对于未来,指南提出了五个尚需探索的方向:①胆汁淤积发生机制尤其是分子机制,如胆汁酸转运蛋白遗传和变异对胆汁淤积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胆汁酸成分对肝脏及全身的影响等;②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PSC是最重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病因尚未阐明;③熊去氧胆酸(UDCA)是PBC的主要药物,但对应答不佳的患者治疗仍有不少未满足的需求,PSC尚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④胆汁淤积性肝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志物和诊断标准需完善和验证;⑤治疗上尚需要更有效的药物和方法等。

第三环节

主题报告

温州医院卢明芹教授、医院李军教授和温州医院郑明华教授主持,医院杨永峰教授、首都医科医院胡中杰教授医院陈军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报告。

杨永峰教授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例特征和诊断,从NAFLD的组织学诊断、组织学评估和肝硬化的病理特征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他表示,组织学是NAFLD诊断的金标准,其作用包括明确脂肪变模式、肝损伤的病因鉴别、NAFLD的分级分期和NAFLD预后评估。

无创诊断不能替代组织学,虽然在肝组织脂肪变性诊断方面,MRI-PDFF灵敏度和组织学检查接近,但肝组织病理学仍是准确鉴别NAFL和NASH的唯一手段。NASH肝硬化诊断面临临床特征不典型、病理特征不典型和诊断线索需详细追问的挑战,需要结合临床、病理和代谢综合征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胡中杰教授介绍了终末期肝病合并细菌感染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从流行病学、感染机制、SBP诊断和典型病例四个方面展开,着重介绍了终末期肝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的机制,以及在诊断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特别是其团队采用的腹水细菌DNA检测和鉴定对于临床病原学诊断非常有帮助。

扩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是当前的热点话题,陈军教授在报告中结合目前指南更新和团队研究进行了再探讨,并提出了治疗建议。通过回顾国内外已有文献和证据,发现部分不符合当前指南标准的患者因为没有治疗而导致了远期不良结果。

陈教授团队开展大型队列研究发现接近60%的不确定期慢乙肝患者有显著组织学改变,年龄≥40岁,PLT≤×/L和ALT≥1×ULN是严重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0%~40%的不确定期患者属于HCC中危或高危组,其中约5%的患者属于高危组。所以,建议不确定期患者,尤其是年龄≥40岁或PLT≤×/L,进行肝活检以评估肝组织学改变;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方面,不确定期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应摆上日程。

第四环节

主题报告

温州医院李骥教授、首都医科医院郑素军教授和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纪冬教授主持,重庆医院李用国教授、首都医科医院杨松教授和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妍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报告。

李用国教授介绍了不明原因肝病的诊治,他以“一张化验单引发的思考”为题,通过三个病例的诊疗过程回顾,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肝脏活检病理评估和免疫指标动态监测可能为明确诊断提供更好的参考。他表示,肝病似乎简单,但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在增加。杨松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酒精性肝病的治疗困境,并对如何突破给出了建议。他表示,戒酒和重症酒精性肝炎是酒精性肝病的干预重点。根据患者AUDIT评分确定患者维持戒酒的风险等级,然后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于低危人群无需特殊干预。危险饮酒个体以简短干预为主;酒精依赖人群需要加用药物或精神科医师治疗。对于肝病患者维持戒酒,现有证据支持:阿坎酸>巴氯芬与纳曲酮。

刘妍教授分享了基于HBV队列的样本库在临床科研中的意义及实例。她从临床生物样本库建设的势在必行、第五医学中心传染病生物样本库,以及HBV感染生物样本库的转化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她强调,高质量的样本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数据,高质量的数据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成果,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队列是关键保障。我们播种今天,我们收获明天!

第五环节

主题报告

医院荣义辉教授、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柏兆方教授医院吴玮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郑昕教授、医院葛国洪教授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药许传军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报告。

郑昕教授介绍了慢性肝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结局,以及接种新冠疫苗的进展。她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大多数慢性肝病(慢乙肝、慢丙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接受肝移植患者)感染COVID-19不增加死亡风险。酒精相关性肝病与较低的生存率和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相关死亡率独立相关。肝硬化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病死率随肝硬化程度增加而增加。等待肝移植患者具有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

疫苗应优先给肝硬化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肝胆肿瘤患者、有发展为重症风险因素的慢性肝病患者和肝移植受者以及照顾他们的家人和医护人员接种。注射mRNA疫苗后引起自身免疫性肝炎,经综合治疗和使用激素,预后尚可。NAFLD对灭活疫苗的抗体应答率和健康受试者类似,慢乙肝/肝硬化、肝移植、HCC患者对灭活疫苗产生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5%、50%、45%左右。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近年来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在逐渐增加,其相关不良事件需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